走進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車間 只見數百臺高精鉆攻機床全自動運轉。 80多臺各式機器人在不同崗位上各司其職 為數不多的工人在顯示“紅色警報”的機床前進行檢測…… 過去的30年 代工企業在“世界工廠”珠三角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集群。如今 當轉型的“陣痛”襲來 它們該何去何從?曾經典型的代工企業東莞勁勝正在生產智能化、裝備國產化的道路上一路“逆襲” 并將打造智能化車間的經驗轉化為服務產品進行出售——成為一家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服務商。 產業升級倒逼企業謀出路 東莞是珠三角3C行業代加工的產業集群聚集地。從一開始的諾基亞按鍵 到現在的智能手機觸摸屏 東莞的企業一直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 3C行業技術變化速度很快。往往一個新技術就會導致整個行業的重新洗牌。3年前 由于塑膠手機殼被金屬手機殼取代 東莞勁勝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我們主要為三星、華為、中興、OPPO等做手機精密結構件的加工。2014年之前我們做塑膠手機殼 在全球占十分之一的出貨量。但是2015年以后出現金屬手機殼的變化和沖擊 我們20多個項目砍到只剩下四五個。整個行業都陷入了極大的困境。”東莞勁勝智能制造事業部總經理黃河說 “對于我們制造業來說 最怕的就是行業沒了。就像軟盤到優盤再到云盤的發展 很多生產軟盤的企業就倒閉了。珠三角以前的300到400家手機按鍵廠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 現在也沒剩幾家了。” 勁勝最后決定 就是做塑膠手機殼、玻璃手機殼、鎂鋁合金殼以及金屬加工結構件的全產業鏈布局。“最起碼我們可以東方不亮西方亮 這樣就可以在大的轉變中撐得住 避免陷入戰略困境。”黃河說。 在做了產業布局之后 東莞勁勝又陷入了另一個思考:接下來 是否繼續做OEM?“因為代加工是以客戶競價權為主。加工企業只能不斷去競價招標 還每個季度都被要求縮減成本、降低價格。大家為了生存 不斷壓價。這樣下去大家都沒錢賺。” 黃河說 也曾嘗試過向內地或低成本國家轉移生產線、購買進口設備、投入更多質檢人員等方式 “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企業持續發展的問題。” “傳統制造業的成本只會逐年上升。既然我們企業要發展下去 那么生產方式就一定要發生轉變。國家正好也在提倡‘中國制造2025’ 我們就在想 是不是也要往智能制造方向發展。”黃河說。 是繼續走擴大產能的老路 還是趁機自我革命、搭載上智能化大潮的列車visit FCE website 成為擺在公司管理者面前一道“必答題”。 2015年 以借鑒世界標桿企業經驗為基礎 勁勝決定向智能制造方向進攻 并大膽選擇國產化道路。目前 來自深圳創世紀公司的高速鉆攻機床、華中數控公司的控制系統和華數機器人、開目軟件公司的工業軟件等 已在勁勝發生“化學反應”:國產智能裝備、國產數控系統、國產軟件為特色的智能化車間初具雛形。 國產智能車間上線打造行業生產標桿 這個智能車間能有多“聰明”? 目前 這條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線的生產、上料、下料都是通過AGV小車連接起來。在生產過程中 通過信息讀取 可以確定某個產品是哪臺CNC加工的 如果產生不良品 可以立馬鎖定那臺CNC 知道它是什麼時間點生產的。 “每條線都有一個變速機看板 看板上會顯示這條生產線最新的狀態 包括CNC的開工情況。就像這條生產線的22臺機器狀態中 有19臺處在加工狀態 3臺處在離線狀態。這條生產線結果達成率為88.5% 那這個白班的加工率為85.06% 夜班的加工率43.46% 已完成加工產品482件 這些都能直觀地顯示出來。”勁勝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員工也可以拿著iPad 掃描CNC機上的二維碼 iPad上就顯示這是哪臺機床 正在加工的是哪種產品 用的是哪些輔助材料 哪一把刀。” 黃河告訴記者 原來一條生產線只能生產一種產品 通過加裝智能識別等設備和軟件 目前單條線可同時制造9種產品。如果某臺機床的刀具斷了 系統會自動做出決策使用備刀 還可以通過分析芯片信息判斷刀具剩余壽命 提前切換備刀。而且 通過數字化設計及虛擬生產驗證 產品開發周期也縮短了30%。 人工成本的降低則更為明顯。原車間有204名員工 通過機器人、AGV、自動檢測等自動化作業和MES等工業軟件的使用 整個車間目前只有33人。 目前 勁勝已經成為智能制造的行業標桿。據東莞市經信局相關人員介紹 東莞提出要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 智能制造集成供應商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勁勝精密裝備制造“國產化”的經驗 將在東莞市3C行業乃至全國進行推廣。“東莞市政府印發《東莞市推廣建設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工作方案》 就要求以勁勝精密的智能制造示范線為原型。” 開啟“三國”智能化轉型之路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 勁勝初步走出了一條以“三國”、“六化”、“一核心”為特色的智能化轉型之路。“三國” 即國產智能裝備、國產數控系統、國產智能軟件。“六化” 即裝備自動化、工藝數字化、生產柔性化、過程可視化、信息集成化、決策自主化。“一核心” 即核心大數據。 “很多人問我們為什麼選擇國產?”據黃河介紹 選擇“國產”并不是出于“情懷” 而是企業認真現實的考慮。國外裝備、系統和軟件雖然技術成熟、穩定性高 但局限性也很明顯:硬件成本高 進口機床價格是國產的1.5到2倍。 “最開始我們去西門子考察過 打算用西門子的設備技術建智能工廠。但是西門子有一個條件就是全部系統都要用西門子的。這就意味著智能工廠的腦子都是它的 這樣就很沒有自主權 而且成本高。所以我們就集結國內的專家和企業建智能工廠 號稱十八羅漢共建智能工廠。”黃河笑道。 同時 勁勝走國產化道路的另一個原因是 許多國外企業的系統和軟件封閉性強 采用后難免受制于人 系統定制化二次開發的難度很大。而國內裝備、系統和軟件在性能上雖然還需改進完善 但有獨特優勢:一是性價比高 二是開放性好 能夠開放數據接口 實現設備互聯 建立工業大數據。 黃河說:“從技術層面去思考 做智能車間中很重要的是工業大數據的采集。很多時候要從數控系統中提取出來 比如電機轉速、電流頻率等。國外開放接口頻率很低 20毫秒采集一次 而且收費高 這對我們要做工業大數據開發之類而言周期就會很長 而且掌握不了核心技術。國產的接口比較開放 1毫秒就可以采集一次 這樣的數據頻率就可以解決一些刀具斷刀以及設備維修的問題。 有助于我們更好利用大數據。” 此外 可提供貼身的個性化服務。正在勁勝參與智能化生產線研發的華中科技工程師何正文說 “自從與勁勝達成合作協議 我們的技術人員就一直在這里 與企業一起研發磨合。” “比如 之前在加工過程中有掉刀的現象。我們就和華中的工作人員研究 發現在刀具切換中會有異常的電流波動 在加工4-6片工件以后刀具就會掉。那我們直接根據這個案例就知道 在以后切換過程中再有電流波動 這把刀具就要掉了FCE official website 這就可以提前感知提前決策。”黃河說。 內生動力的二次挖掘和跨行業布局 對于勁勝來說 產業升級 不僅僅意味著老本行的加工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 更多的是對行業內生動力的二次挖掘和跨行業布局。 目前 勁勝依托多年來做手機殼等塑膠結構件的經驗和積累下來的大量生產服務數據 通過建立智能制造車間試點 達到了數據產能效益的活化。“我們將多年來的數據和經驗應用到其中 邊生產邊研發邊整合 在實踐中通過解決生產問題的方式 不斷完善智能化生產線 從而提高數控系統和集成軟件水平以及大數據集成整合能力。”黃河說。 在此基礎上 勁勝開始將代加工手機零部件的目光轉向智能制造產業。目前 勁勝通過資本運作方式 收購了生產機床的創世紀公司以后 陸續控股了做生產線設計和AGV小車的深圳市嘉熠精密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以及做軟件的艾普工華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等相關企業。這既為做智能制造全方位布局應用做了準備 也為企業轉型升級打下了基礎。 黃河說:“以前 我們都用的是法蘭克的CNC設備 現在 我們整個車間用的都是自己子公司深圳創世紀生產的臺群精機。而且 我們子公司這款CNC設備2016年全球銷量第一 已經超過法蘭克了。” 黃河說 對智能制造的市場考察之后發現前景很好。“首先是國家戰略層面高度重視FCE official website 這會派生推動一個市場的發展。第二是企業的選擇一定會往智能制造這個方向走。對于勁勝以及其他行業的龍頭企業來說 前十年可以借用行業的優勢地位 但是制造成本逐漸變高 這種優勢還能保持多久誰都不知道。而且定制化的東西市場越來越需要 這就導致企業都會往智能制造的方向去介入。”黃河說。 智能制造不僅大大提高了東莞勁勝本身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其研發的智能設備和系統也大受同行的青睞 企業正在向智能制造方案解決服務商的方向發展。“我們去德國漢諾威電子展感受到 工業互聯網和車間結合在一起 是一個趨勢。而中國這塊有百億級規模的相關市場。”黃河說 “最近我們成功中標了一家汽車配件企業智能化車間改造項目 為其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服務。” 從一個代加工企業 到一個智能制造方案解決服務商 東莞勁勝可以說是經歷了一次由內而外的“蛻變”。對于勁勝來說 智能化之路 不僅僅關乎產品 更關乎管理。“智能化也顛覆了之前企業的管理經營模式。”黃河說。 “智能化生產線對簡單重復性勞動崗位的替代 使得管理也簡單方便了很多。”黃河說 從經營角度講 我覺得智能化解決了企業的經營健康的問題。靠人管理 難免會出現管理不透明等情況 很多即時信息沒有辦法掌握。數字化管理使得我們的組織結構更加智能化 可以保證命令暢通 使企業發展更加健康 為未來競爭贏得更大優勢。(原標題:生產智能化、裝備國產化:傳統OEM企業的智能“進化”) |